——资深媒体人项五九的公益之路
人物名片:原法制日报《法制与新闻》、中国产经新闻《华东新闻》专刊主编,现任中华志愿者协会关爱母婴健康行动办公室主任、《中华志愿者》杂志社安徽联络处主任、安徽省中安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兼理事长。
人物寄语:做新闻和做公益,看似两个领域两种行业,实则不然。年轻时总以为把不好的东西找出来,在阳光下晒晒,就是在履行好记者的本分;如今已过知天命,方才醒悟,为什么不让阳光更温暖些,让阳光照得更广些、更远些呢?“除恶事”和“做好事”虽殊途同归,但给社会给人民带来好处的过程终归是不一样的。
2022年11月8日是中国的第23个记者节
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历史的记录者 是正义的守望者、温暖的传播者 是发展的见证者、改革的推动者 。“‘做好新闻’和‘做好新闻’是不一样的,时代不同,人民对新闻的功能需求也会不一样。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光荣使命,更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一句话,我们要通过镜头和文字引导人民大众向上向善,作为一名公益记者尤重这一点。”项五九在工作培训会上如是说。
讲好抗疫故事,向党交上一份份来自抗疫一线的真实报道
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范围肆虐,中华大地同样深受其害。在这场劫难里,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或许有人消极应对,如鸵鸟般一头扎进自以为的安全的一隅里,期望躲过这场劫难,等一切过去后重头再来。但现实生活里永远不缺少另外一群人,他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用自己的一身本领,哪怕只是付出汗水和辛劳,也要为遏制这场劫难而尽心竭力。
2020年2月-4月疫情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候,身为中华志愿者杂志社安徽省联络处主任的项五九给全体员工放了一个“长假”,自己却毅然背起相机,用他记者的“特殊身份”跨过一道又一道防疫关卡,下乡村、走社区。或用相机留下奋战在抗疫防疫一线“逆行者”们珍贵的影像;或放下相机,和志愿者们一起下沉值守、宣讲防疫知识、发放防疫生活物资。不经意间,他自己倒成了逆行队伍里的一员,被有心的人留下了忙碌的侧影。就是在那一段没有硝烟的“战疫”里,项五九用近3000篇的报道记录下了抗疫防疫的众多的感人故事。
他用自己的方式向党交上了一份份特殊的党费。“越是危难时期,越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党和国家的抗疫防疫政策送进寻常百姓家。”项五九说道,“举旗帜、聚民心是我们记者助力抗疫防疫取得最终胜利的最好武器。”
做好救灾动员,向党交上一幅幅来自灾区党民一心的温情画面
还记得2020年7、8月间多达10余次的强降水造成了新安江、长江、巢湖、淮河等流域紫南而被全域受灾的重特大洪涝灾害吧。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洪灾造成了全省16个市95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1046.5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132.88万人。
在疫情与洪涝双重灾难的侵袭下,越是危急越能体现出党和政府的应对有据,越能体现出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的不断增强,越能体现出全国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国情怀。洪灾当前,项五九又一次带上同事,扛着摄像机,奔走于洪涝重灾区桐城、庐江、肥西,把灾区紧缺的救灾物资和灾民急需的生活物资信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传到后方。从一线回到后方,又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亳州市等多地,联络数十家社会组织,通过募捐和自筹的方式,把筹集到的救灾物资和生活物资紧急输送到救灾一线及灾民安置点。
2021年7月下旬河南水灾,因身体原因,项五九虽没有奔赴一线,却向合肥、天长、宿州等多地紧急调度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地方支队奔赴河南新乡展开救援工作。同时紧急筹措救援物资和生活物资紧急输送到河南新乡。期间,项五九常常保持手机外音状态,保证随时能听到救援车队群里即时沟通情况,哪怕自己正在开车,也要时刻提醒车队司机换班驾驶以保证睡眠,切忌疲劳驾驶;实时喊话,确保无救援车辆因故障掉队;叮嘱车队时刻关注灾区实时播报,避免误入危险区域。
“新闻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搞文学创作,而是要深入一线,写目之所见,报民之所需,要发挥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导向功能和同心协力的号召功能。”在新闻写作培训会上,项五九强调到,“公益性新闻是有温度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那根传导温度的导线。”
做好奉献终生的准备,把这一生原原本本交给党和人民
项五九在新闻工作上俯首深耕三十余年,从《法制新闻》到《华东新闻》,从《正风报道网》到《廉政研究中心》,直到今天的中华志愿者杂志社。和普通人一样,项五九的新闻路同样有过曲折。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看到了金钱的“重要”,“生命无价”在现实生活里往往被驳斥得体无完肤,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那数十万上百万的治疗费。病愈后的项五九也想过经商,通过工程项目为自己为家庭赚取一笔积蓄,也真的去做了。然而他那对新闻工作的熟稔和热爱又岂是说蛰伏就能蛰伏得住的呢?“赚个几十万或许能救一个人,那要是无数个能赚到几十万甚至更多的人一起来帮扶,是不是意味着能救无数的人?”当问起放弃从商是否后悔时,项五九反问道。
顿了顿,他又说到,“当然,公益的价值不是这样简单计算的,公益事业更不是一项简单的事业。”项五九把最美好的青春都交付给了新闻事业;把最有价值的盛年都用在了公益新闻事业上;以致于他把晚年甚至身后事都预支给了公益事业。2020年的7月23日,项五九在安徽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送来的自愿捐献(全捐)遗体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现场,项五九主任再一次坦露心声,在这近30年的媒体生涯里,我做过难以计数的人物报道,他们生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工作于社会的各行各业。
我很庆幸,正是我的这份职业,让我结识那么多优秀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让我感动,从他们身上,我汲取了知识与正能量,让我萌生了遗体捐献的念想。我把一生献给了新闻事业,今天,我要把遗体预支给未来,在我永远离开我所热爱的新闻事业的那天,我还能坚定地说,我已做的和要做的,都是“对社会有利的”。最后项五九开着玩笑说道:“这下我再也不用为身后事烦神了!”
记者只是一种身份,不是包袱,在党和人民需要时要放得下
常常看见项五九背着相机去公益活动现场采写新闻素材,拍着拍着相机要么背在背上,要么给了同事,自己倒跑去做起了志愿服务。有志愿者常常打趣到,“项老师,你们搞新闻的不是拍几张照片,回去写篇报道不就完事了吗?合着您这自己倒成了新闻素材了!”“哪有的事,拍照写稿子有人干,不然带他们来干嘛,你这不是缺人手嘛,没给你们添乱就好。”他时常告诫我们:“记者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稿子,那是编辑的事,我们要想写好一个人或一群人,你先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一同吃饭,一起流汗。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认同你,才会和你敞开了聊,我们才能或许到第一手真实的新闻素材,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是对志愿者事业、对公益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帮助的。”为了把公益组织带好,宣传好,项五九没少花心思。自中华志愿者杂志社安徽省联络处成立以来,项五九每月都会组织单位员工到先进公益组织学习取经,积极参与安徽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一来是宣传好安徽公益组织,二来可以获得一手的公益新闻素材,三来还可以亲身参与志愿服务,从中学习更多经验和心得。
2019年12月,项五九组织策划了一场大型公益晚会“公益安徽·志愿同行”并亲自担任总导演,亲自参与节目编排;2021年12月,组织举办了安徽省2021年度公益盛典;2022年8月成立安徽省中安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特邀部分优秀公益组织负责人担任理事。期间,多次联络公益组织代表召开交流座谈会,商讨联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付诸实践。2022年4月,联合多家公益组织慰问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参观学习该组织的优秀公益成果。2022年5月、6月联合合肥各区公益组织,分批次有计划地开展母亲节、端午节、父亲节、中秋节慰问关爱孤寡病残及困难老人及老兵老党员活动。
10月底-11月初,合肥疫情形势严峻,瑶海区及其他区部分社区封控管理,项五九独身一人先后参与到数个公益组织开展的防疫志愿服务中,为封控小区居民发放抗原和进行核酸检测、上门配送生活物资。“不要以为为公益组织做了几次宣传,发了几篇报道就自以为是公益记者了。想要做一名公益记者,首先得做好一名公益志愿者,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把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出去。以身教,以言传,公益记者当如是。”项五九说到。 这就是一名深耕新闻事业三十余年的资深媒体人,少年时苦学本领,青年时爱憎分明,从今而后,愿以余生传递爱与温暖。项五九,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方式,向党向人民交上一份份特殊的党费。